機油,即引擎潤滑油,被譽為汽車的"血液",能對引擎有潤滑、清潔、冷卻、密封、減磨等作用,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。無論是市售任何品牌機油,其瓶罐上都有許多英文和數字,新手往往看得一頭霧水。雖有保養廠技師推薦,一般車主仍不得要領。其實只要了解簡單的規則就可以看懂機油桶上的標誌,為自己的愛車輕鬆選擇合適的潤滑油。

認證級數
    各類規範中最廣為通用的,就是"API(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)"即美國石油工程協會所制定的,"API"是美國石油工程學會的英文縮寫,"API"等級代表引擎機油質量的分類。它採用簡單的代碼來描述引擎機油的工作能力。
  凡機油瓶罐上有標示"API"之機油,引擎機油分為兩類:以"API SJ/CG"為例"S"系列代表汽油引擎用油;"C"系列代表柴油引擎用油;當"S"和"C"兩上字母同時存在,則表示此機油為汽柴油通用型。如"S"在前,則主要用於汽油引擎。反之,則主要用於柴油引擎。
 
從"SA"一直到"SJ"(目前最高級為"SL"),每遞增一個字母,機油的性能都會優於前一種,機油中會有更多用來保護引擎的添加劑。字母越靠後,質量等級越高,國際品牌中機油級別多是"SF"級別以上的。例如,中油的"9000SJ"機油價格比"9000SH"機油價格高,這也說明了"SJ"的機油優於"SH"機油。

黏度級數
  "SAE"是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的英文縮寫,"SAE"等級代表油品的粘度等級。其中,"W"前面的數位越小說明低溫黏度越低,引擎冷啟動時的保護能力越好;"W"後面的數位則是機油耐高溫性的指標,數字越大表示耐溫性越好。
冬季級數(加W)
  冬季級數從"0W"到"25W"(W代表冬天WINTER)。這些級數顯示低溫時機油黏度,級數越小油越稀,臨界點泵出溫度顯示機油可由油泵嘴出的最低溫,事實上就是引擎可以啟動的最低溫。一般而言,級數越小油越稀,引擎就越容易發動,即使溫度低至 0℃到10℃(32℃到50℃)。

夏季級數
夏季級數從20到60這些級數只顯示攝氏100度(華氏212度)時機油黏度,這是引擎熱時機油通常所處的溫度。事實上夏季級數顯示的是機油在使用狀況下的黏度,級數越高機油越黏。

單級機油
當機油黏度與SAE分類中不論夏季或冬季級數中的單級級數相應時,稱之為單級機油,例如一個"SAE10W"(冬)或 "SAE30"(夏)機油就叫單級。稀薄的油有冬季級數,黏稠的油有夏季級數(一般礦物油都是單級油)。

複級機油
機油如果同時符合一個夏季級數及一個冬季級數就是複級機油,例如"SAE10W40"或"SAE15W50"就是複級機油。
 
複級機油黏度會隨溫度變化,較單級機油為低。不論氣溫多低複級機油都夠稀薄而使引擎易於發動,在高溫時,也就是說引擎於常溫工作時,仍夠黏稠致油膜穩定。

機油黏度級數使用時機
 
汽車引擎使用機油並不是從一而終都用同一種級數的機油,隨著汽車行駛的里程數增加,所使用的機油級數也要隨著調整,這樣才能保護愛車的引擎,使引擎的壽命增加。
 
新車出廠時,活塞與汽缸壁間隙較緊密,因此所使用的機油應以流動性較佳的為主(即機油越稀者),通常建議使用"5W"之黏度級數(高級進口車有的使用至"0W"黏度級數),里程數一般以0~15萬公里內為主(有時依實際車況而定);超過15萬公里以上,因活塞與汽缸壁間隙已經不如先前的那麼緊密,因此就要調整為"10W"(15~25萬公里)或"15W"(25萬公里以上)的黏度級數,如果引擎已經有吃機油之情況發生,那
可能要使用到"20W"或"25W"以上之黏度級數的機油才能確保引擎的正常運轉。
 
一般人都認為,汽車到原廠保養廠保養,使用原廠的機油,這樣就對愛車較有保固,汽車壽命也較長;當然,如果原廠所使用的機油有依照機油級數的國際規範走,那對我們的愛車當然是一種保固,但國內的各大原廠保養廠好像都不是這樣子,大都以營利為目的,使用較次等的機油(國產車原廠保養廠所使用的機油80﹪為委託中油製造,再打上各車廠之商標);例如三菱汽車原廠機油,級數都未標示;豐田汽車原廠機油,從一而終都是5W30,如果是使用一種就可以,那為什麼汽車百貨或大賣場要賣各種級數的機油,可想而知了;反觀國內民營之保養廠,所使用的機油等級都較高(如殼牌、亞拉、嘉實多、美孚、BP等),但相對的機油費用也比較高。
 
市售這麼多品牌哪一種比較好,名牌一定比較好嗎?名牌只是廣告費花多一點,然後灌在機油的成本裡而已;只要你看的懂機油的規格及級數,跟著國際認證的規範走,那就準沒錯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k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